临川文化之勤廉篇|危素为国史而生
发布时间:2022-05-27 来源:抚州市博物馆 阅读次数: 次
危素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,字太仆,又字云林,金溪县黄通人。他自幼聪颖好学,年长在吴澄、范椁、虞集等学者门下研究文史,备受赏识。元顺帝至正元年(1341),出任经筵检讨,至正三年奉敕编纂宋、辽、金三部历史,并注释《尔雅》。宋、辽、金三史由元朝宰相脱脱任总裁,危素是主要撰稿人之一,而且功劳显著。
危素治史,态度极为严谨。为写好“三史”,他广涉文献,认真考证。并亲赴两宋都城,搜集第一手资料;深入市井乡间,访求遗闻轶事。为了深谙宫廷内幕,知悉真情,写好后妃列传,他还不惜用俸金购买礼品,馈赠宦官、遗老和皇亲国戚,访谈笔录,丰富史料。在整个写作班子中,危素功绩突出,以致书成之后,得到元顺帝的嘉奖,赐予大量金银及宫女,但他坚拒不受。
由于才华出众,危素由国子助教累迁至参知政事。但他生活的时代正处元朝末期,政治腐败,社会黑暗,天灾频繁,民不聊生,义军四起,元王朝面临倾覆。面对苦难的苍生,为人正直的危素,晚年弃官不做,隐居河北省房山县报恩寺,潜心著述。四年之后的至正二十八年(1368),明军北上,危难之时,危素被元惠宗重新任命为翰林学士承旨。不久,明军攻下大都。
国破家亡,危素感叹不已,万般无奈之下,最后选择自尽,毅然投入报恩寺井中。当时,幸好被一小沙弥发现,危素的诗友、报恩寺主持大梓和尚闻讯后,急忙召集众僧将他打捞救起。危素痛不欲生,大梓和尚只好晓以大义,劝慰他说:“国史非公莫知,公死,是死国史也。”为了毕生献身的事业——自己未竟的史学著作,危素才打消了死的念头;之后,朱元璋的部队进驻房山县,当兵丁进入山寺时,危素身护史库,声言归顺明朝,使一部丰富详实的《元实录》及其他历史资料得以完整地保存于世。
危素博学,一度也受到朱元璋的器重,洪武二年,令其与宋濂等合修《元史》。《元史》根据元十三朝实录史料编修,经半年多的努力,书成。这部《元史》编制得体,志书详细,保存了大批珍贵资料,是一部重要的正史。
(转载:抚州发布)